用科學家精神助推科技強軍
■張鳳波
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》,以法規(guī)政策的形式鼓勵全社會尊重科學、尊重人才,激勵科學家群體勇攀科技高峰。
發(fā)展國防和軍事科技,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付出了很大犧牲和奉獻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在國防工業(yè)基礎異常薄弱的情況下,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勇攀高峰,先后實現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、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,以及第一顆人造衛(wèi)星發(fā)射成功,從而讓中華民族的腰桿子硬了起來。
戰(zhàn)略科學家黃大年每年出差130多天,經常一犯病就吃速效救心丸,吃了藥馬上投入工作,被外界稱為“科研瘋子”。7年間,黃大年帶領400名科學家創(chuàng)造了多項“中國第一”,為我國探地潛海“填補多項技術空白”。
我軍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專家林俊德被確診為“膽管癌晚期”后,說得最多的話就是“我還有多少時間,我好安排工作”。在去世的當天,林俊德依然不顧醫(yī)生和家人的勸說,堅持帶著氧氣罩坐在床上整理資料……
科學家們這種心懷祖國、不怕犧牲、勇攀高峰的精神,讓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。
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、買不來、討不來的,國防和軍事核心技術更是如此。國防和軍事核心技術不同于一般領域的核心技術,它關系到軍事力量的比拼,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。從原子彈到核潛艇,從大型驅逐艦到國產航母,從殲-20到運-20……一個個大國重器的誕生,是無數科學家用智慧、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。
科技創(chuàng)新是“研為看”還是“研為戰(zhàn)”,考驗著國防和軍隊科技工作者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。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“船到中流浪更急、人到半山路更陡”的關鍵時刻,面對的是一個愈進愈難、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、非進不可的非常境遇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,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的緊迫感,投身國防和軍事科技創(chuàng)新,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把科技創(chuàng)新成果應用于部隊,不斷提升部隊打贏信息化戰(zhàn)爭的能力。
古人云:“事者,生于慮,成于務,失于傲?!眰ゴ髩粝氩皇堑鹊脕怼⒑暗脕淼?,而是拼出來、干出來的。廣大國防和軍隊科技工作者應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,勇擔時代重任,用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膽識和毅力,投身科技創(chuàng)新,為科技強軍做出應有的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