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遠處,璀璨的煙花不斷奔向空中,這讓趙連長想到他那歡快的童年。趙連長出生在魯西南的一個村落里,正月十五放煙花,打燈籠,全家一起吃團圓飯,是每年元宵節(jié)的必備科目,那時他的世界里從來沒有過“離別”的概念,仿佛節(jié)日里的團聚是必須的,可從軍十幾年來,他卻再也沒有在家度過這個節(jié)日。
“離家大半年了,等過段時間指導員休完產(chǎn)假回來,我也休假探探親”,趙連長自言自語道。他已經(jīng)在邊防連待了十幾年了,從17歲那年入伍,再到后來當兵考學,軍校畢業(yè)后又回到原單位,從排長干起,再到副連長,現(xiàn)在當連長已經(jīng)4年多了。家,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,是幾千公里外很遙遠的思念,在心底最柔軟的角落,可望而不可及。
其實,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在皎潔的月光下站崗時,對故鄉(xiāng)和親人的思念便從趙連長的心底冉冉升起,而孤獨也如潮水般向他襲來,從月缺到月圓,再從月圓到月缺,不知度過了多少個這樣的夜晚,思念在心中扎了根,充斥著他的心房。
月光如水,靜靜地傾瀉在趙連長的身上,皎潔的月光照在他泛有苦意的臉上,他忽然想到今晚在連隊俱樂部看晚會的情景:剛開始,盛大的舞蹈開幕式,歡快的小品,動聽的歌聲,映襯著官兵們的歡聲笑語,大家在一起說家鄉(xiāng)的趣事,說親人的關心,說起了在家時如何如何過這個節(jié),但后來漸漸地都沒了聲音,只有發(fā)呆默然的神色浮現(xiàn)在每個人的臉上。
想到著,趙連長嘆了一口氣,“我的這些兄弟們不容易啊”。他低頭看了一眼手表,馬上要輪到他去站崗了。原來,為了讓戰(zhàn)士們能夠度過一個祥和的節(jié)日,每次過節(jié),連隊干部主動承擔了所有的夜間崗哨任務。趙連長先是去了各個班排查鋪,為他們壓好被角,蓋好被子。隨后他便披掛好執(zhí)勤裝備,替下了哨所里執(zhí)勤的崗哨。
此刻,站在哨所,肩跨鋼槍,趙連長凝望著窗外的明月,“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”。他想起那年在武裝部面試時,接兵干部問他當兵的動機,他毫不猶豫地說“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”。雖說自己現(xiàn)在駐守邊關,不能為祖國開疆擴土,但是能守住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也是無上光榮的。